您的位置: 欧洲杯足球平台-欧洲杯手机投注 >研究动态>详细内容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我市“雏鹰计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

1月24日,《光明日报》1版以《十年“雏鹰”羽翼渐丰》为题报道了我市“雏鹰计划”工作。市教委副主任邓睿、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范卿泽接受了记者采访,解读了我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介绍了“雏鹰计划”实施十年取得的成效。现将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十年“雏鹰”羽翼渐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李达毅《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01版)

  重庆一中高二年级的赵晨皓和吴一壮,是重庆市“雏鹰计划”第10期学员,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去重庆大学的材料科学实验室,在博士生导师张育新教授的指导下做半天实验。

  “雏鹰计划”是重庆市教委于2011年底推出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在全市普通高中内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实践活动课程时间,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按照自愿选择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题课题研究并形成专题作业。

  实施近10年的“雏鹰计划”效果到底怎么样?怎么调动参与各方尤其是高校和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怎样评价和衡量学员的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记者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一些学员、老师和专家。

不量化不评分,怎么衡量效果好不好

  1月7日,记者在实验室见到正在忙乎的赵晨皓和吴一壮。一年多的动手操作训练,让两人在实验的每个环节和步骤看起来都有模有样。“头几次进实验室都很紧张,老出差错。”赵晨皓说。有一次制备磁性硅藻土,赵晨皓加水稀释试管溶剂时错把酒精加进去了,结果离心机工作时剧烈震动。两人被巨大的声响“吓了一大跳”,又担心会被赶出实验室,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返校后也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再也不会让他们去实验室了。

  “科研创新需要宽容,‘雏鹰计划’的课题允许失败,但绝对不允许做假造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范卿泽说。每期“雏鹰计划”都要经历遴选基地学校、联合选拔学员、选择学员课题、联合培养学员、结业评价验收五个环节,不硬性要求学员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但必须动态记录学员的成长档案,包括一些失败的记录。评审结业报告,主要就是仔细考察学员开展过程研究的全过程,不评分、不量化,“重在激励、引导和体验”。即使课题研究最终没有什么成果,也不影响最终评价,并且从中发现热爱科研和创新的“种子”学生。

  “科研本来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雏鹰计划’的学员受知识储备和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更无法保证课题研究都产出成果。”负责“雏鹰计划”具体执行的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项目负责人杨颖说,“雏鹰计划”的结业标准不是看发没发论文,有没有专利,而是看学员是不是遵循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是否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没有完成规范的研究历程。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都延期结业直至合格。这绝不是宽进宽出,延期结业的情况每期都会发生。

    在实验室被“吓了一大跳”的赵晨皓,亲身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搞研究要特别细心、严谨,对实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他希望考上大学后能进生物、物理或化学专业,“好好地设计一些实验”。

参与中学创新教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睿说。为积极探索推行创新型教育,重庆市成立了青少年创新学院。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专家教授们的主要精力都忙于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他们参与中学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重庆市教委从政策制度、机制创新、评价考核等方面多管齐下。市教委成立领导小组,先后印发《重庆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庆市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34个专项文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教育项目实施,为项目的实施解决最基本的政策和经费保障。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与高中学校、学员共同商定的研究专题,经过评估后可以立项为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立项调动高校导师和高中导师的积极性。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李卫国教授担任“雏鹰计划”导师期间,就自己准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的课题与学员讨论。有学员在听了他介绍的课题假设后,逆向思维提出了新的可能和设想。李卫国仔细分析后觉得很有道理,采纳吸收了这个新设想,成功申报到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虽然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对我们搞研究确实也有启发。”张育新说。

  高校和相关学科,也可以通过创新教育课题从学员中发现优秀的科研“苗子”。“雏鹰计划”第三期学员黄文韬,高中通过创新教育课题接触到“给排水”后就为之着迷,高中毕业如愿进入了重庆大学给排水专业,保送研究生时又选择了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雏鹰计划”第六期学员赵维,高中跟着做了一年半的环保课题,获得过重庆自然笔记大赛特等奖。如今已是大学环保专业大二学生的她,又获得了2020年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大赛金奖。

如何激活创新人才培养“源动力”

  “雏鹰计划”强调以志趣为导向,鼓励高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吸引他们投身未来的科学研究。“参与高校的课题研究,对中学生的成长历练是多方面的。”张育新说。中学生到高校的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这本身又会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比如做硅藻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水质净化实验时,张育新就会让同学们将家用净水器过期的滤芯拿到实验室做材料剖析,给他们介绍硅藻土作为滤芯重要原材料的价值。高校导师在培训过程中会讲学术素养,教学员阅读文献资料、规划引用、做学术海报,还会指定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给学员做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仪器的操作、个人操作规范性、实验室规范记录等科研示范,提升学员的科学素养和学术规范意识。

  高中项目学校“随班导师”、高校研究生“学长导师”,也能从创新教育课题培养中受益。“随班导师”作为项目管理者,与专家教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开拓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水平。“学长导师”带着学员做实验的过程,也是重温和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

   据范卿泽介绍,目前重庆已有重庆大学等10所高校、输配电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7个实验室、长安集团研究院等13个科研机构、隆鑫集团等29个高科技企业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等49个科普教育基地加入“雏鹰计划”。全市已创建68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2所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和12所雏鹰计划基地学校。“雏鹰计划”实施10年来,已有868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顺利结题,累计培养学员3029人,其中近400人进入清华大学“百年领军计划”等高校人才培养计划,296名参加培养计划的高校和高中项目学校教师被评为“创新人才培养先进个人”,47名参加培养计划的高中项目学校教师被评为“重庆市学科名师”或“重庆市骨干教师”。在创新课题引领下,相关高中项目学校与高校成立67个学科指导小组,开发出光电技术、基因工程、航空航天、建筑城规、物联网技术等创新人才培养课程300多门,其中41门课程被确定为“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李达毅)


分享到:
网站地图